“云游敦煌”火起来背后,是博物馆文创思维全面“上新”

2021-01-17 15:14

作者:范昕

  时下,多家博物馆开始“借梯登高”,与互联网企业联手布局文创。仅仅与腾讯合作的国内文博机构,就包括故宫博物院、敦煌研究院、秦陵博物馆等,多种数字化产品已经推出。“新文创”绝非简单把文化进行数字化或网络化,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,将把数字文化带到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新阶段。

   

  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的“云游敦煌”小程序新近推出了系列动画剧,迅速“圈粉”无数。 (手机截图)

  博物馆文创正迎来数字变革。疫情袭来的这些日子,登上“云”端的博物馆数字文创火了。

 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,莫过于敦煌研究院推出的“云游敦煌”小程序,上线仅10天,总访问量即突破500万。它所内嵌的“今日画语”“敦煌诗巾”“为壁画填色”等多个板块,无不让宅在家中的人们动动手指便乐此不疲。近日,这款小程序更凭借“上新”的系列动画剧进一步引爆流量,“圈粉”无数。“壁画活了,仿佛回到那个久远的盛世!”“从来不知道敦煌可以这么美!”……网友们纷纷留言感叹。

  动起来、游戏化、交互感强、个性化定制……从时下热门的博物馆数字文创中,能够提炼出这样一连串关键词。在文博界专家看来,转换思维、从互联网领域汲取营养,形成了一套新鲜的文创思维逻辑。而在深谙互联网思维的专业人士眼中,激活传统文化IP所采用的新兴技术本身不足为奇,稀奇的是IP的故事内核,传统文化意涵本身。这样的对比是富于启示的——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,或将为传统文化的“破壁”“出圈”之路撬动更多可能;而最终什么样的故事内核适合数字化的表达与传播,其实也颇为值得深思。

  斑驳的敦煌壁画在小程序里活了,悠远的盛唐生活在广播剧里近了

  “传说山中住着一只美丽的神鹿,从来没有人亲眼见到过它。这一天,皇宫里的王后梦见了神奇的九色鹿,她醒来后久久不能平静……”距今千余年的斑驳壁画动了起来,低沉的配音将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的故事娓娓道来,屏幕前的人们恍若身临其境。这是敦煌研究院携手腾讯出品的敦煌动画剧中的一集,名为《神鹿与告密者》。4月13日起,这一系列动画剧在“云游敦煌”小程序上首播,每天更新一集,每集不超过5分钟。故事无不来源于莫高窟经典壁画,如《太子出海寻珠记》以第296窟善事太子本生故事为蓝本,《谁才是乐队C位》活化的是第112窟的反弹琵琶,《五百强盗的罪与罚》由第285窟的五百强盗成佛而来。观众不仅可以在每部动画剧的背后,找寻到相应的敦煌壁画与寓言故事,还能亲自参与到故事的演绎中来,或自行选择故事和角色尝试配音,或邀请他人分饰角色合作完成故事配音,进而进行社交分享。

  同样是在疫情期间,陕西历史博物馆携手畅听旅行的15集儿童广播剧《神奇长安开讲啦》,让馆藏的15件国宝级文物借助耳畔声音,活灵活现潜入很多小朋友心中。这一系列广播剧的主角,是西安市的一位六岁小朋友——唐小安。在每一集中,唐小安都体验了一种唐代职业,深度亲近一件国宝:唐朝将军带他看国际马球比赛怎么比,由此引出唐章怀太子墓的《打马球图》;唐朝驯兽师带他看舞马特技怎么玩,由此引出何家村遗宝《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》;唐朝歌唱家带他看唐朝巡回乐团什么样,由此引出大名鼎鼎的唐三彩载乐骆驼俑……集与集之间的衔接,是闯关式的环环相扣,让人很是过瘾。

  “当国宝遇上国漫”的有声贺卡,是春节前夕上海博物馆与国产动漫《秦时明月》合作推出的,今年已升级为2.0版。动漫中的秦始皇嬴政、武将蒙恬与扶苏、胡亥等历史人物,分别化身上博馆藏文物商鞅方升、透雕蟠龙纹鼓座和商代玉虎的代言人,为观众送上因文物、角色而异的新年祝福。这一系列拉风的贺卡,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解锁、定制、转发。

  小程序、表情包、综艺、影视、游戏、动漫、音乐、广播……最近一两年,国内诸多博物馆纷纷瞄准数字文创发力,尝试着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满足观众体验的新要求。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为博物馆与数字化技术的这种融合按下加速键,也将更多人的视线聚焦于此。“上博可以说较早就整合了线上的文物文化资源,借助互联网传进千家万户。借力互联网思维,博物馆将进一步打开想象的空间和服务公众的空间,构建新颖的博物馆社会关系。”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告诉记者。

  提倡创造、分享的互联网思维,将博物馆文创带往充满想象力的新阶段

  “博物馆数字化是全球博物馆持续发展的促动力,一方面使馆藏历史文化资源得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生,另一方面极大激发了公众广泛的文化兴趣。”艺术史博士夏小双告诉记者。他认为,中华传统文化久远丰厚,但让其以什么样的方式走进当代人们的生活中需要思考。

  对此,不仅需要借力新兴技术,也需要借力互联网思维。其中,交互性就被认为是相当重要的一点。这样的数字文创产品不仅可以让用户欣赏,还可以评价、创造、分享、传播。一位从事博物馆数字化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,其实好几年前,敦煌研究院就曾推出《舍身饲虎》《降魔成道》数字动画,时长均为半小时左右,在业内很是惊艳,大众知晓度却不高。单论画面精致程度,她认为新近上线的敦煌动画剧未必及得上此前那两部数字动画,但最近它们之所以成为爆款,或许就在于这些短小的动画剧以及“云游敦煌”小程序淋漓尽致地应用了互联网思维。“像是给动画剧配音、给壁画填色、DIY丝巾、抽取每日画语等小程序里的一大波操作,允许用户自主参与甚至个性化定制,都强烈激起了人们的代入感及主人公思维。他们会感觉自己在自由创造并共享这种价值,会到一切可能的地方去分享,让身边更多的人参与进来,从而使产品的影响产生无穷无尽的化学反应。”

  时下,多家博物馆开始“借梯登高”,与互联网企业联手布局文创。仅仅与腾讯合作的国内文博机构,就包括故宫博物院、敦煌研究院、秦陵博物馆等,多种数字化产品已经推出。这是一种被称为“新文创”的发展趋势,绝非简单把文化进行数字化或网络化,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,将把数字文化带到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新阶段。

  博物馆里太多故事有望成为超级IP,这样的转化步伐却也不妨放慢一些

  在互联网业内人士看来,博物馆数字文创真正打动用户内心的,不是技术,而是内容,能够与用户产生共鸣的优质内容。一部《西游记》,几百年间经过无数演绎、变奏,依旧可以在创意的驱动之下笑傲江湖。推送故事背后的相关产品,也正是互联网商业思想研究者吴声在《超级IP》一书中揭秘的“故宫淘宝”的爆款逻辑,将产品隐藏于内容之中,不经意间被消费。他指出,故宫淘宝巧妙利用跨界的新鲜元素,重构了以明、清为历史背景的传统认知,形成了其独特的年轻化、基于社交网络传播的内容表达体系和风格。

  放眼国内众多博物馆,深藏着难以计数的文物、艺术品,就像一座开掘不完的宝库。三星堆博物馆里“外星人”的故事,湖南省博物馆里“辛追娭毑”的故事,苏州博物馆里“江南四大才子”的故事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里丝绸之路的故事……太多的文物故事都有待悉心梳理,成为可能被创意、科技深度激活的超级IP。

  对于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文物动起来,艺术评论家、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陈履生向记者透露了一些不同的看法。“正成为风尚的文物‘动’起来,迎合了一部分人的审美眼光和需求,但未必符合艺术审美规律。至少,不是所有文物都适合‘动’起来。”在陈履生看来,某些艺术品之所以成为经典,就在于其将动态的一瞬间用艺术的手法加以凝固,达·芬奇笔下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是这样,著名古希腊雕塑《掷铁饼者》中铁饼即将掷出的一瞬也是这样。他希望文物动起来的步子不妨迈得谨慎、妥当一些,至少需要以追求极致的匠心精神,拿出与文物水准相当的高品质数字文创产品。也有人提出,博物馆文创插上高科技翅膀翱翔、“圈粉”之后,是不是最终依然能将用户的视线拉回文物本身,让人们重新品鉴文化艺术的真味。


昵称:
内容:
验证码:
提交评论
评论一下
联系地址

杭州市拱墅区运河万科中心A2幢406室
联系邮箱

bili@xianhuowanwu.com
联系电话

18758017640
0571-28805920